南腔北调——李桦笔下的北平(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南腔北调——李桦笔下的北平(组图)

2018-09-26 08:08:36  来源:北京晚报

天桥人物 1948年 李桦 绘

  徐悲鸿亲为李桦题跋

  李桦的教学初体验颇让他有“狼狈之感”:彼时艺专没有木刻专业,直到拿到授课时间表,李桦才得知自己教授的是西洋美术史课程,连他自己都曾在文章中说“吓坏了”。李桦手上没有现成教材,又不是专门研究史论的理论专家,就连备课的时间都不充裕。于是他放下行李就开始编著讲义,在这半年里,李桦除了上课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这样的情况直到寒假才有缓解,1948年新年,广东人李桦在异乡北平看到了北方式的“热闹”,首次在北方度过新年让他觉得特别新鲜。元旦时,李桦和同事一起来到了徐悲鸿的“蜀葵花屋”拜年,与徐悲鸿相谈甚欢。两人都谈到了国画改造的问题,徐悲鸿主张人物画一定要刻苦学习写生,然后才能达到形神兼备。对李桦来说,虽然没有学过传统的笔墨,但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加之谈话发生时的近几年他也画了一些水墨画,对此道并不陌生。初来乍到,对北方的风土民俗很感兴趣的李桦更是常去天桥一带写生。

  “南腔北调——李桦笔下的北平”的策展人丛涛总结,李桦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加之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使得有素描、速写功底的李桦在不受传统笔墨程式束缚的情况下,创作出了《天桥人物》系列作品。

  听说李桦也画国画,徐悲鸿很是兴奋,表示“一定要看看”。这套画是李桦在教课与泡图书馆的间隙创作的,在前门的所见所闻让他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民生出同情来,经过两三个月的形象资料收集、在天桥地区的写生,李桦数易其稿,终于选出了七八张装裱成册。

  1948年3月的一个下午,徐悲鸿“忽然”出现在李桦的宿舍里,一见到李桦便劈头问道:“李先生,你在天桥的画完成了吗?可以给我看看吗?”李桦回答:“当然可以,但画得不好,还未能完全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故不好意思拿出来给大家看。”李桦把画交给了徐悲鸿,徐悲鸿当场坐下看了起来。李桦屏息站在徐悲鸿身畔看着他看,此时无声胜有声,李桦能感觉到徐悲鸿的兴奋,似乎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语言,徐悲鸿终于喟叹一句:“你画得太好了。在这里是看不够的,可否让我带回去细细地欣赏呢?”

  徐悲鸿“借画”半个月之后,李桦登门征求徐悲鸿对《天桥人物》的意见,徐悲鸿拿出画册,但却说道:“还未看够,以后还要借来欣赏的。”诚然,徐悲鸿一直肯定只有画好人体写生才能画好人物画,而李桦的《天桥人物》正是其观点的有力佐证,他评李桦的这组作品“用笔流畅”、“更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和动态”、“传神阿堵”,实属佳作。更让李桦惊喜的是,徐悲鸿竟在篇末为李桦题写了一篇跋文:“几个南腔北调人,各呈薄技度余生。无端落入画家眼,便有千秋不朽情。李桦先生早以木刻名世,频年以还,益潜心墨画,所写风景人物,无一不精。此为先生教授北平艺专时,课余画平市拾掇之小人物写影,刻划入微,传神阿堵,尤于人物之性格动作表情,俱细微体会,而出之极简约之笔墨,洵高雅之杰作也。以此而言,新中国画之成立,其庶几乎。”

  丛涛介绍:“‘南腔北调’一语,既是此次展览的题目,更曾是鲁迅的自嘲,其实对于徐悲鸿、李桦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这‘不入调’、‘不入流’的‘南腔北调’,恰恰自成一格,形塑了今天的艺术面貌。”

1 2 3 4 共4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