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李桦笔下的北平(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南腔北调——李桦笔下的北平(组图)

2018-09-26 08:08:36  来源:北京晚报

李桦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的聘书

  速写见性情

  李桦、徐悲鸿在交流中提到的关于前门及天桥人物的作品其实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分别馆藏于徐悲鸿纪念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天桥人物》,还有一部分就是此次展出的“前门速写”了。而“前门速写”正是李桦创作《天桥人物》所积累的素材、“副产品”。

  李桦在前门游览时的所思所见已难觅文字记载,但好在这批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探寻画家生活轨迹、思想状态最直观和生动的方式。这些作品,就像是李桦所见情景的投射,简约却忠实地呈现了画家眼中的北方民风民俗。这些笔触构筑出的画面情景能引着观者进入到那个喧嚣热闹、三教九流汇聚的旧时前门,感同身受。

  在这些画作中,观众可以看到当年的北京地标性建筑北京东站、金水桥、华表;可以看到前门附近的民居、大车店,甚至是普通百姓的坟茔墓碑。观者还能看见生活、工作在前门地区的百姓,他们中有耍把式的艺人,也有磨刀、推小车、拾粪的劳动者。前门之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李桦在京西煤场写生时画的两名矿工的作品,两名工人并不像很多表现矿工苦难的作品中那样辛劳甚至是痛苦,相反,李桦笔下这两名分别叫做连胜和二秃的矿工是悠闲惬意的,甚至有些自得之感。

  在本次展出的画作中,还可以看见多幅小吃摊的作品。一幅作品中,细致的画家还画上了食客骑来的自行车——这也正是李桦生活情趣的一种体现,对于吃和生活细节的关注,恰恰是一种自然平实生活状态的流露。同样也最能见到一位艺术家丰满立体的真性情形象。展览开幕时,曾经与中国台湾画家合作画了12幅北京景观的青年画家杜汇也在现场:“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民情,北平式的民间场景、市井生活在李老先生笔下生动地表现开来。这种速写式的记录,让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质感和温度。”

  这些画作在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杜汇看来是很接地气、有温度的,相较于木刻版画,李桦的这组作品“更有温度、更有代入感”。作为一名80后的艺术创作者,北京也经常作为图像出现在杜汇的画面中。“与李桦老先生不同的是,我想表达的是我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被我们称之为‘家’的北京。相同的是,我们都用手中的画笔,饱含温度地记录下了所看到的一切。”

  策展人丛涛说,来到北平的李桦刚刚创作完自己最重要的木刻作品《怒潮》组画,正处于艺术上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因为远离了作为政治漩涡中心的上海,来到了北平,李桦的生活环境变了,心情也变了。在相对平和的北平,李桦创作出了与抗战时期及之后运动频繁时期都截然不同的作品。

  “李桦的这些作品虽然都是速写,有的甚至就是寥寥几笔的勾勒,但是同样能看出其作为木刻画家的功力。这些作品都很完整,构图、人与物的关系都安排得很好,画面都很完整。”丛涛这样说道,“在对于李桦的关注中,我们往往重视那些跟政治运动、民主斗争关系紧密的作品,却容易忽略这些游离于个人代表性风格与时代主流之外的作品。然而,正因为有这些作品,李桦才不仅是一面旗帜、一个新兴木刻的符号,更是一个在生活中的、立体丰满的艺术家。”

(袁新雨)

  

1 2 3 4 共4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