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深度解读艺术在当代的趋向和表现-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王春辰:深度解读艺术在当代的趋向和表现

2017-12-28 08:38:53  来源:中国网——艺术中国

  在20世纪的美术史里,如果中国的艺术要找到和世界联动的地方,还真的要从现实批判这个地方入手,如果是从语言层面入手,还真难以像现代主义艺术那样找到一条明确的路径和逻辑(现代主义艺术是有着明确的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的。见保罗·克劳瑟的《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有详尽的阐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不是简单的艺术语言的形式变化,而是在每一种语言运动变化的背后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哲学追求,受到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关联。这一点是与中国20世纪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我们一直是以社会、以现实作为参照,迄今也是如此。)

  这样说,并不是减低中国的艺术价值,恰恰是从一种实质的层面为中国艺术立命,再由其中找到20世纪的中国艺术的核心。这也是为今天大量的学子们学习艺术找到他们可行的路径和方法,否则在多数人没有完整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找不到自己的艺术变革之路。今天是需要让更多的学子进入到艺术的真实表现之中,从他们熟悉的艺术习得中入手,让自己的内心贴近真实的现实。这是思想的形式的一种路径和框架。

  那么,我们再说艺术语言的另一个层面的演进。这也是我们今天面对艺术的难点,即艺术的形式与艺术的艺术性问题。这样的难点又与今天言必称的观念有联系。20世纪是为艺术立法的世纪,就是说在20世纪的艺术发展中,确立了艺术的非叙事性(但具有主题或主旨)、非逻辑性(但有上下文与哲学思考的关联)、非视觉性(紧密地与观念有关,但观念的分析解读又有着哲学的影响和影子)。艺术在社会或世界中的关系被单独抽离出来,作为生活的替代者而独立运行。对这一部分的形式语言建构的艺术似乎是抽象的、形式的、非叙事的,但其背后蛰伏了不同的艺术家建构独立艺术世界的雄心,也即其各自的观念思考有着相关的哲学思想。这在以往的现代主义艺术史里较少讨论到,大都沿着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方法阐释,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阐释,但不足以历史地阐释20世纪那么多艺术流派和主张。

  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未来派、马列维奇与乌斯宾斯基的神秘主义哲学、超现实主义(潜意识)与波洛克、鲍德里亚与后现代主义等等。艺术家并不是按照哲学来创作,但是哲学影响了艺术家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方法,这是最重要的关系和作用,也是艺术家寻找自己的表达方法的根据,它们给予了艺术多样性的可能,使得多种相互矛盾的艺术倾向各有理论基础。由此,我们仅仅是一个貌似统一的“艺术”概念下在做着各自不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否则,作为观者就会试图按一个标准去看艺术,而创作者也会不确信自身的创作的合法性和可能性。

  由20世纪以来的艺术实践观之,艺术就是一种思想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演变总是随着哲学思想、思潮而改变替换,即便彼此矛盾、冲突也是在所不惜,甚至是必然。可以这样讲,思想的形式作为艺术的外衣,其当代的实质就是矛盾体,它反映着具有思想内涵的表现、体现、象征、隐喻。它不再充当现实的代言人,也不再做世界的对应物,它本身作为物自体就是自身所是。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