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飘零——恭王府旧藏散落寻踪-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珍宝飘零——恭王府旧藏散落寻踪

2017-11-16 10:14:07  来源:北京日报

  山中商会覆灭

  恭王府的这批文物后来流落何方?由于缺乏原始的交易记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幸而山中商会在收购了这样一大批文物后,曾在纽约和伦敦两地举行过两次盛大的拍卖会,才为这些文物留下了部分记录。

  1913年2月27日、28日和3月1日三天,来自全球的大古董商、收藏家和各大博物馆云集美国纽约,赶来参加山中商会举行的“恭王府收藏拍卖会”。

  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拍品,山中定次郎为上拍的文物精心印制了图录。据图录记载,这次拍卖会共有536件文物上拍,玉器250多件,青铜器110多件,瓷器130多件……上面不但印有文物的图片,还有英文简介。鲁宁告诉记者,这本图录上的文物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恭王府流失文物。

  那次拍卖会空前成功,拍品无一流拍,销售总额达280435美元,单件文物的成交价格最高达到6400美元,创出当时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不久后,山中商会又在伦敦举行了一次拍卖会,上拍的文物110多件,以玉石为主,拍卖额6255英镑。

  山中商会在纽约和伦敦的拍卖总额,折合成日元不过60万元左右。1914年3月发行的《书画古董杂志》曾记载,山中商会买下了180万日元的古董书画。杂志中虽然没有说明“180万日元”的文物是否全部来自恭王府,但是这个价格与60万日元相去甚远。

  富田升教授推测,在拍卖前的一年中,山中商会已经通过商店零售的方式,陆续出售了许多恭王府文物。这两次拍卖会,不过是清理库存而已。

  那些通过零售方式出售的文物具体是什么,有多少?永远都将是一个谜。富田升估计,山中定次郎从恭王府收购的文物在2000件左右。

  与恭王府的这次交易,把山中定次郎送上了世界顶级古董商之列。从此以后,他的买卖越做越大,胃口越做越大,对中国文物古迹犯下的罪行也越来越大。

  在纽约和伦敦成功举行两次拍卖会后,山中定次郎将手伸向了遍布中华大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公然开始对中国文物进行掠夺与破坏。

  1924年,山中定次郎带领考察队来到了山西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上,东西两峰共有25座石窟,分别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各朝,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画等1144处,其美学成就可与“云冈”“龙门”媲美。

  1917年,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家关野贞在华北考察时发现了这处石窟。他在考察报告中公布了许多天龙山石窟的照片。

  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发现,自然逃不过山中定次郎的眼睛。他在《天龙山佛像记》里这样写道:

  大正十一年(1922年),当我第一次看到天龙山的照片,就被那里的石窟和造像深深地吸引。时隔两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跨越万里来到了天龙山。这里珍藏了北齐到隋唐时代中国佛教艺术最鼎盛时期的辉煌。它们给我的惊讶和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

  1926年,山中定次郎再次率队进入天龙山。这次,他将两辆装满金银财宝的牛车,直接赶到天龙寺住持净亮和尚的门前。

  山中定次郎得意洋洋地回忆:“我终于用手中的真金白银说服了净亮僧人,他同意让我带走一部分造像的头部,这不禁让我异常兴奋,每当我带着工匠进入一个石窟,凿下一个佛首,那种喜悦,超过了得到黄金万两。”

  天龙寺本为守护天龙山石窟而建,但是在金钱的驱动下,净亮和尚却成为了山中定次郎的帮凶。在净亮的掩护下,动辄几十公斤重的佛头被野蛮地凿下,装箱运下天龙山。

  据统计,山中定次郎一共从天龙山石窟盗运了45个佛头。这些历经千年的精美石刻,通过北京转运到日本,并经由山中商会的贸易路线被卖往世界各地。

  1932年11月,山中商会在日本东京美术协会举办了“世界古美术展”,并将这批天龙山石佛公开拍卖。此时的天龙山石窟,已然成为一个“无头的石窟”。

  1936年底,山中定次郎去世,山中商会的鼎盛时期也随着他一去不复返。1937年,山中商会在伦敦举办的展览会,成为它最后一次常规展览。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陷入战争的泥潭,古玩市场一片惨淡。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山中商会在美国的各个分店统一由联合国财产管理局管理。山中商会正式停业。

  1944年五六月之间,山中商会在美国的库存被分23次拍卖。山中商会损失了近80%的资产,终于走向了覆灭。

  作为出售恭王府文物的另一方,“小恭王”溥伟于1936年过世。他先后参与的“满蒙独立运动”“癸酉复辟”等一系列复辟运动,没有折腾出任何动静便无疾而终了。然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溥伟,仍然在为复辟大业孜孜以求。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暂住天津张园。溥伟专程从旅顺跑到天津,给“万岁爷”请安。见面后,这位“恭亲王”仍对溥仪拍着胸脯,重复着自己那句口头禅:“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溥伟虽然赤胆忠心,但是溥仪却并没有把他当自己人。1931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当上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却没有封溥伟一官半职。

  1936年,溥伟不明不白地死在长春新华旅社。此时,他已然身无分文,恭王府的收藏、地产和宅子,早已经被他变卖一空。

  自从恭王府博物馆成立后,在馆方的努力下,如今馆藏文物已有5万多件。鲁宁告诉记者,这些文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其一,每年国家财政拨款和恭王府博物馆自筹资金共3000多万元,这些钱都用于文物征集。征集来的文物虽然不见得是当年的王府旧藏,但大多是符合王府规制,或与王府历史有关的。其二,海关罚没文物。北京海关得知恭王府博物馆缺少文物后,将上世纪80年代至今罚没的一万多件文物,都捐献给了恭王府。其三,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例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后,他的家人便将周先生的手稿、信札3万多件捐给了恭王府。

  在众多捐献者中,小恭王溥伟之子毓嶦是最特殊的一位。溥伟死后,毓嶦一直跟随在溥仪身边,住过伪满皇宫,去过苏联伯力收容所,进过抚顺战犯管理所,流离半世,直到中年以后才辗转回到北京。鲁宁说,毓嶦后半生一直不富裕,但他一淘到点宝贝就往恭王府送。在他心中,这些文物好像送回恭王府才算真正回家了。

  令人遗憾的是,恭王府博物馆的几万件文物收藏中,真正属于当年的旧藏凤毛麟角。鲁宁回忆,多年来,只有清康熙朗窑红尊、乾隆翡翠龙纹盖瓶、景德镇定制嘉乐堂款盘一对是当年的王府旧藏。恭王府到底有多少文物,山中定次郎当年买走了多少文物,价值几何,只能随着那段历史的远去,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