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这条木雕船回到海商年代-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跟着这条木雕船回到海商年代

2018-10-12 10:14:08  来源:光明网—书画频道

  一件小小木船的背后

  是一个大大的贸易网络

  这件紫檀楼船的意义还在于,为我们推开了一扇了解海外进口材料与中国,特别是广东、广州手工艺产业发展关系的大门。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指出,经由广州港的各种贵重物料的进口,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到唐代,市舶贸易繁盛,“珍异之货”云集羊城,包括珠、香、象(牙)、犀(角)、玳瑁(甲)在内。元大德八年(1304)纂辑的《南海志》将舶货分为八类:宝物、布匹、香货、药物、诸木、皮货、牛蹄角、杂物,共71种,可见其丰富。

  曾玲玲指出,当时这些原材料的进口国主要是安南、占城、真腊、爪哇、暹罗、苏门答腊、锡兰、苏禄、渤泥、满剌加等南海诸国。这些古国所在的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群岛、泰国、锡兰、菲律宾群岛、文莱、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国家和地区。西亚及非洲一些国家也生产类似的物料,也曾来华朝贡。此外还有通过葡萄牙等欧洲人之手经广州港进入的。比如有学者记载:“1578年,葡萄牙人将其200~600吨甚至800吨的商船溯江而上开到广州。这些大船运来欧洲的毛织品、印度的琥珀、珊瑚和象牙;印度群岛的檀香木、白银、香料等”。

  曾玲玲认为,这种建立在广阔的航海网络中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后果:首先,以明清时期广州口岸为纽带,形成了原材料市场-进口和生产基地-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商品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广州是枢纽,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以海外贸易为连接,广州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被纳入了全球化贸易的网络。

  第二,广州口岸的手工行业集原材料切割-设计-生产-再加工于一体,实现了物料、技术、工艺、人员的资源整合。

  第三,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岭南工艺,既继承了传统技艺,又应不同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求变,中西合璧,最终形成了岭南特色。仅就雕刻类工艺而言,出现了不同的消费市场:一是以宫廷御制、地方官府和贵族富商订购为主的国内市场;二是以欧美皇室或贵族、商人来样订做的海外市场。针对这两类市场的产品都是利用昂贵物料制作的奢侈品,特点是量少质优,费时耗工,价格高昂。因此,这些产品代表了明清时期广东雕刻类工艺的最高水平,供应国内市场的多是以观赏类作品为主,如水晶观音、紫檀楼船、象牙球、牙舫、笔筒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是实用类物品,如折扇、名片盒、国际象棋、赌博筹码、胸针、裁纸刀、台灯、图章、烟嘴、项链等。

  所以一件紫檀楼船,承载的不仅只有一个庆贺寿辰的家族,还有让人兴奋的国际贸易网络。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