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希特:作为注解的艺术史-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帕希特:作为注解的艺术史

2018-03-22 10:11:12  来源:中国网艺术中国

  薄伽丘认为,几个世纪前艺术家乔托的伟大创举,在于将以前只是为愉悦大众眼睛的作品变革为靠智慧才能理解的艺术。[10] 无论当前象征阐释潮流的追随者乐意与否,确实存在一条把人文主义贵族化的立场和图像学研究者的信条联系起来的线索,据此认为杰出的作品都是由有教养和才智出众的人为知识阶层创作的。

  象征的、寓意的、神话的,甚至写实的再现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这一点我无须细谈;而且,无疑的确有一些寓意画属高雅艺术,不同于那些苍白无味、奇思幻想的附会之作——这里我们只需想想贝利尼或提香所创作的那些寓意作品,也就必然存在与寓意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艺术创作结构法则。然而,那种认为寓意思想贯穿于图像创作过程的想法已不再被人认可,我们时代所强调的东西已彻底转变,所谓图像的寓言含义成为了中心。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维米尔的作品(图37)代表了室内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是幽静安宁画风的杰出代表,属纯粹冷静观看的艺术:所有这些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那些预设的观念,如这幅室内画可能就是绘画艺术的完整隐喻、绘画的神学,以及——像某阐释所强调的——“戴面纱的寓意……专为受过教育的当代人所欣赏”[11]。

  关于这一点,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对艺术家有意在其作品中隐匿的东西——他想展示给观者的精神内涵——的专注研究,背弃了1920年(从事图像学研究之前的)潘诺夫斯基提出的信条,他说:“……艺术家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理性意志与那些我们似乎被迫接受的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几乎完全不同。”[12]

  【注释

  [1] 参见埃德加 · 温德[Edgar Wind]的著作。

  [2] 参见Otto P cht, ‘Panofsky’s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Ⅰ/Ⅱ”’, The Berlington Magazine, 98, 1956,pp. 110 ., 267 ., esp. p.275 .; also P cht, ‘Künstlerische Originalit t und ikonographische Erneuerung’in Stil und überlieferung in der Kunst des Abendlands (Akten des 21. InternationalenKongresses für Kunstgeschichte in Bonn, 1964), III, Berlin, 1967, p. 262ff. 第二篇文章后重印出版,参见P cht, Methodisches zur kunsthistorischen Praxis: Ausgew hlte Schtiften, Munich, 3rd edn, 1995, p. 153ff。

  [3] Hans Sedlmayr, ‘Der Ruhm der Malkunst: Jan Vermeer, “De schilderconst” ’ in Festschrift Hans Jantzen, Berlin, 1951, p. 169; 重印于Sedlmayr, Kunst und Wahrheit (Rowohlts Deutsche Enzyklop die,71), Hamburg, 1958, p. 161。

  [4] Hans Sedlmayr, ‘Der Ruhm der Malkunst: Jan Vermeer, “De schilderconst” ’ in Festschrift Hans Jantzen, Berlin, 1951, p.175; 重印于Sedlmayr, Kunst und Wahrheit (Rowohlts Deutsche Enzyklop die, 71), Hamburg, 1958, p. 169。

  [5] 对此布克哈特做过评论,他说:“如果一个人能以文字来表达一件艺术品的‘深邃思想和观念’,那艺术可能就是多余的,这件作品也就可能还是未成品。”布克哈特直接指明艺术品不可转变为文字形式。在他看来或许从未有人可能识得伟大艺术品的思想精髓后将其转化为文字符号,或是能将这件艺术品的整个意味通过文字而尽数阐明。如果这确实是艺术品的本质所在,那么布克哈特的论断必然适用于艺术本身:艺术品“可能就是多余的,这件作品也就可能还是未成品。”引自Henrich W l in, Das Erkl ren von Kunstwerken, Bibliothek der Kunstgeschichte, ed. H. Tietzen, Leipzig, 1921, p.173。——帕希特注

  [6] Achilles Bocchius (Achille Bocchi), Symbolicarum quaestionnum de universo genere..., Bologna, 1555.

  [7] Erwin Panofsky,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 1939; 重印于New York, 1962, p. 212 。

  [8] 西比尔(Sibyl),希腊传说和文学中的女预言家。据说她是寿命极长的妇女,能在狂乱恍惚的状态中占卜未来。——译注

  [9] Cited by Jan Bialostocki, s. v. ‘Iconography’, in Philip Paul Weiner, ed.,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2, New York, 1973, p. 530.

  [10] Giovanni Boccaccio, Decameron Ⅵ, 5.

  [11] Hans Sedlmayr, ‘Der Ruhm der Malkunst: Jan Vermeer, “De schilderconst” ’in Festschrift HansJantzen, Berlin, 1951, p. 173; 重印于Sedlmayr, Kunst und Wahrheit (Rowohlts Deutsche Enzyklop die, 71), Hamburg, 1958, p. 167。

  [12] Erwin Panofsky, ‘Der Begri  des Kunstwollens’, Zeitschrift für  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 ⅩⅠⅤ, 1920, p. 324; 重印于Panofsky, Aufs tze zu Grundfragen der Kunstwissenschaft, Berlin, 1964, p. 35。

  注:原载于帕希特《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薛墨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第1版,第67—74页](部分插图为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所加)。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